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以数字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
来源:《中国网信》2022年第5期 2022-09-15 10:13
字号减小 字号增大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确立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系统全面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jpg

2019年7月1日,福州首届数字文化艺术节在福州数字教育小镇举办。本届艺术节以创新形式设计了沉浸式花海互动大屏体验区和数字艺术展区。图为参观者体验沉浸式互动花海大屏。

新时代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

首先,文化是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产业和事业,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中国古语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及其提升发展理论,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解决了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问题后,精神需要的满足必然越来越重要。因此,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发展方针也从“两个文明一起抓”逐步丰富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成为美好生活的主要内容,物质消费成为基础和保障。在新时代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人民创造稳定优良的政治生活条件、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洁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精神生活和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需要。推进实施《意见》,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战略举措。

其次,人类正在经历信息革命,文化数字化是新时代在文化建设方面迎接信息革命挑战和应用信息革命成果的科学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正如《意见》所指出,是“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最后,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新时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性的客观需要。《意见》在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所创造、所享有的文化,人民性是其根本的性质特征。尽管文化一直主要是由人民大众所创造的,但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文化内容、载体渠道等因素制约,人民大众在参与、主导、享受文化生活方面还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接广泛兴起的信息革命必须逐步消除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就是要运用信息革命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文化产品生产和创新、文化活动组织和管理、文化传播渠道和方式建设、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文化消费方式和场域扩展丰富、文化市场管理和服务以及文化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改革创新,以进一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最终更充分且更全面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其中,仅从文化载体和传播渠道看,文字的产生使文化得以跨越时空传播,印刷术使得文化传播进一步扩大范围,电影则将舞台剧场演出文化通过银幕让更多人共享,电视更使得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网络则以其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和泛在、快捷等使得人民大众可以更加便捷、更为生动地享受文化生活。

2.jpg

2022年1月13日,重庆市九龙坡区24小时智慧图书馆。该馆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为文化生产建设和文化消费等提供均等化、泛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意见》主体部分规定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围绕通过数字化彰显人民性这一核心,《意见》主体部分规定了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第一,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为文化生产、消费和发展等提供坚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服务。重点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第二,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切实保证文化数字化软硬件支撑支持。重点是规划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中心,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建设具备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布局具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情感计算等功能的区域性集群式智能计算中心。

第三,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文化数字化从供给端到消费端的桥梁和纽带。重点是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提供精准数据分析服务。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分发等提供专业服务。

第四,促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实力强劲、功能强大、运行高效的数字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文化产品生产供给和文化活动组织管理与服务主体。重点是鼓励和支持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的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推动不同层级、不同平台、不同主体之间文化数据分享,鼓励和支持文化机构拓宽文化数字内容分发渠道。

第五,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为信息时代人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消费空间、场域、方式和环境。重点是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创新数字电视、数字投影等“大屏”运用方式,提升高新视听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增强用户视听体验,促进“客厅消费”、亲子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发展。为移动终端等“小屏”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数字内容,促进网络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发展。推动“大屏”“小屏”跨屏互动,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等文化教育设施,以及旅游服务场所、社区、购物中心、城市广场、商业街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

第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为文化生产建设和文化消费等提供均等化、泛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升级,加快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

第七,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全面优化国家和地区等层面的文化产业空间结构。重点是推动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演艺等传统业态升级,鼓励各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

第八,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切实保证并不断净化优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文化生产、消费、服务和管理的秩序。

《意见》还提出八大保障措施:一是加强文化数据安全保障;二是加强文化数字化全链条监管;三是建立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四是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五是调整优化政府投入;六是提升科技支撑水平;七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八是激活智力智库资源。此外,《意见》还通过明确要求从中央到省级建立领导机制、在相关部门进行主要任务分解和保障措施落实,加强检查督察和考核评价,严肃工作纪律等,来切实保证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全面贯彻落实。

随着《意见》的贯彻实施,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创新,到2035年将实现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必将全面、充分彰显。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入手机版